自从中国开始“洋垃圾禁令”后,亚洲其他国家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一时间让欧洲各国陷入了“塑料垃圾危机”,其中德国首当其冲。
德国不仅是欧洲经济的“排头兵”,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塑料垃圾生产国。德国联邦环境局数据显示,德国每小时约消耗32万个一次性塑料咖啡杯,塑料垃圾占垃圾总量的三成以上。过去,德国一直将中国作为塑料垃圾出口对象国,年均对华出口约56万吨。然而,2018年德国对华出口塑料垃圾数量仅为1.6万吨,同比下降95%。
在失去中国作为塑料垃圾的出口国之后,德国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塑料垃圾危机”。征收一次性塑料附加费,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欧盟层面立法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将塑料垃圾出口转移至其他国家。
除了政策之外,德国依托自身的法律法规体系,正在打造一条“回收、处理、再制造”的塑料垃圾处理产业链。
德国政府在塑料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颁布法律,以使德国形成一个封闭的废弃物处理循环系统。
德国根据性质、利用价值等将垃圾分为6大类,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进行区分。德国实施“连坐式”的惩罚措施,如果某一处垃圾经常没有严格分类投放,会给附近小区发放警告信。若警告后仍未改善,公司有权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
这将倒逼物业与居民自管会自主寻找“罪魁祸首”,2014年的一项社会调研数据显示,90%的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细致的垃圾分类为德国的资源再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
在汽车制造行业,近年来制造商做了很多努力来提高其车辆的可回收性,目前新车型的可回收率在95%以上,部分车型的保险杠采用100%可回收的塑料材料制造。
在塑料制造业方面,德国塑料垃圾处理设备能将塑料分拣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PE(聚乙烯)、PVC(聚氯乙烯)四大类,为不同制造业提供原材料。
德国从塑料垃圾的源头到分类在回收,从立法到严格的执行,都有着完善的措施,德国的塑料垃圾的分类模式或许对于中国也有着借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