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技术资讯 综合工艺 正文
浅谈塑料软包装对食品安全卫生的影响
时间:2013-05-02   来源: 包装前沿   阅读:8217次

投稿箱:

如果您有包装新产品、新材料或者包装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邮箱:3270059559@qq.com(期待您的邮件!)。

    我国的包装领域近20多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使得包装材料无处不在。一方面使得废旧包装也随之而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及资源问题;另一方面过度追求包装的精美和视觉效果,而相对忽视包装的内在品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随着我国包装产品出口不断增加, 国外用户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 不得不让我们从包装的材料到生产工艺, 开始逐个探究。过去, 人们头脑中的绿色包装似乎只是包装产品的环保化, 片面地只将使用环境易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产品视为绿色包装, 而不问包装产品的生产环节是否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资源利用是否浪费。目前我们必须正视塑料包装对环境和食品安全产生的影响, 这包括包装物材料生产、回收的全过程。整个软包装行业正面临着环保和市场的双重挑战。事实上,一些原材料包括油墨、黏合剂、薄膜以及一些生产工艺等,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食品安全,影响人类的健康,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倡导绿色包装、呼唤环保安全的包装材料和工艺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强烈诉求。        
    笔者通过对软包装凹印理论的研究结合多年的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对塑料软包装对食品安全卫生的影响有一定的心得和体会,论述如下,与大家探讨。
包装材料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薄膜、油墨、黏合剂和加工工艺。
    1. 薄膜
    食品包装用到的薄膜有很多种类,如BOPP、PET、PP、PE、PVC等。为便于加工任何薄膜都会有一定的助剂和添加剂存在, 而助剂和添加剂往往都是一些低分子的物质, 在薄膜中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一定的条件下, 会向所包装的食品进行物理迁移和化学迁移。在国外用于食品包装的薄膜需通过各种验证和测试, 比如我们了解的美国FDA 和欧盟EEC 标准, 以及我们不太熟悉的迁移测试。另一方面, 目前在市场上使用的一些薄膜本身对食品安全就有影响, 只是我国的相关法规还没有明确禁止,如PVC 膜,有关PVC 保鲜膜的争论已引起了我国民众的极大关注。在国外可用于微波炉的保鲜膜绝大部分是LLDPE, 而在我国人们还没有对可微波加热和不能微波加热的保鲜膜进行区分。还有如PVDC 涂布膜, 由于PVDC( 聚偏二氯乙烯) 废弃包装物不能通过熔融造粒再生利用, 而且不易分解, 不会为自然界消纳而回归自然;在焚烧时又会产生氯化氢、二恶英之类的有毒有害物质。虽然通过人们的努力, 尾气吸收式焚烧炉可有效地处理其焚烧时产生的氯化氢, 但至今对强致癌物质二恶英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理方法。
    2. 油墨
    在我国油墨大致可分为苯类油墨、无苯油墨和醇性油墨、水性油墨等种类, 油墨中主要物质有颜料、树脂、助剂和溶剂, 油墨厂家往往考虑树脂和助剂对安全性的影响, 而忽视颜料和溶剂间接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有的牌号颜料由于鲜艳度不好, 国内有部分厂家甚至用染料来代替颜料进行油墨的制作, 而染料的迁移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另外有的油墨为提高附着牢度会添加一些促进剂,如硅氧烷类物质, 此类物质在一定的干燥温度下基团会发生键的断裂, 生成甲醇等物质,而甲醇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危害。另外, 建议在制定新标准时规定生产食品包装材料时逐渐减少含苯、含酮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油墨的使用, 并在部分产品上完全禁止使用。
    3. 黏合剂
    黏合剂大致可分为聚醚类和聚氨酯类黏合剂。聚醚类黏合剂正逐步被淘汰, 而聚氨酯类黏合剂有脂肪族和芳香族两种。黏合剂按照使用类型还可分为水性黏合剂、溶剂型黏合剂和无溶剂型黏合剂。水性黏合剂对食品安全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但由于功能方面的局限, 在我国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主要还是使用溶剂型黏合剂, 另外还有些大的厂家在使用无溶剂型黏合剂。溶剂型黏合剂使用是最普遍的, 也是人们最了解的, 但在食品安全方面, 绝大多数人认为如果产生的残留溶剂不高就不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 其实这是片面的。在我国,使用中的溶剂型黏合剂有99%是芳香族的黏合剂。“芳香胺”这个词可能我们的黏合剂生产厂也不知道, 而在国外的食品包装中,对芳香胺有着严格的限制, 欧盟规定其迁移量小于10ppb。所谓芳香胺是指原始芳香胺, 即原始芳香伯胺, 英文名称为primary aromatic amines, 简称PAA。PAA 是由游离的异氰酸酯和包装食品中的水反应, 生成不稳定的加合物, 然后释放出二氧化碳并生成PAA, 发生在异氰酸酯单体存在或熟化不完全的情况下。而正常情况下所有黏合剂的配置均是在异氰酸根过量的情况下! 以下是生成PAA 的化学反应:
RNCO+H2O→RNHCOOH→RNH2+CO2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PAA 的相关规定,在美国和欧盟以及日本等国家已经有强制规定,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脂肪族黏合剂较多的原因。可能大家对PAA 还是没有什么概念, 大家可能知道我国对服装的检测越来越严格,以前说服装不合格主要是甲醛超标, 而现在服装中含的染料中有的含有芳香胺, 芳香胺的毒性远远大于甲醛。更何况食品包装中产生的芳香胺会进入到食品中!还有在油墨中谈到的甲醇问题在黏合剂中同样存在。只是国内的包装厂家和食品厂家对此无要求。再说一下无溶剂黏合剂, 以前无溶剂复合被冠以环保、绿色的复合方式,无溶剂复合的确有不释放溶剂、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但是这不代表无溶剂黏合剂是环保的, 对我们的食品安全不产生影响。在国际上无溶剂黏合剂有五代产品, 第五代产品是脂肪族的无溶剂黏合剂, 我们国家在无溶剂黏合剂的使用上基本停留在第二代产品上, 有的厂家甚至在使用无溶剂黏合剂的第一代产品。我们可以用“单体含量”来对各代产品进行区分,第一代的无溶剂黏合剂的单体含量能达到25%~30%, 这些单体会与水发生反应, 并不断的迁移, 可以想象这么多的单体会不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
     4. 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的不同会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在这里只对残留溶剂进行一下探讨。残留溶剂的种类有很多, 如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甲乙酮等酮类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丙醇等醇类溶剂,丙二醇甲醚等醚类溶剂。我国对残留溶剂有标准, 即总残留量不超过10mg/m2, 其中苯类残留量不超过3mg/m2。这个标准对单一的残留只规定了苯类含量。同时我国对残留溶剂的检测条件规定为80℃、30min。目前我公司在给国外一大型食品公司提供包装时, 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产品残留溶剂不能含有苯类、酮类、PM醚类和甲醇。可以看到我国的包装要求与国际上的严格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外残留溶剂测试条件与我国的不甚相同, 国外有90℃、 20min,100℃、60min,115℃、30min等测试条件, 其中自动进样和手动进样在温度和时间上有所区别。我公司客户把样品送到国外机构进行检测, 测试残留数据达到15~20 mg/m2, 是我公司测试的两倍。其实无论残留溶剂测试条件怎样, 得出的残留数据应该是包装物中的实际残留, 而在80℃、30 min的条件下残留的溶剂不能得到充分的挥发。在这方面我国还需要一个强制性的政策来保障。同时一些包装企业并不注重改善生产环境, 这可能导致一些污染源对包装造成污染, 如细菌、汗滴、蚊虫等等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污染源。只有将生产、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污染的环节都采取有效控制, 才能保证软包装产品自身的卫生安全, 从而有效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目前国际上有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证食品的安全, 如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和欧盟的EEC 以及德国的BGVV, 都明确规定用于食品和药品包装的黏合剂和油墨类型, 只要是法规中没有提到的材料,一律禁止采用, 从而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在欧洲和美国的软包装行业无苯油墨和醇溶油墨已经完全取代了苯类油墨, 黏合剂也已逐渐转向脂肪族溶剂性黏合剂或水性和无溶剂性产品。我国也面临着与发达国家过去同样的问题, 尽管已经制定了对食品企业的卫生要求,但对包装材料中的各类物质成分对食品、消费者和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还不足, 还应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薄膜、油墨、黏合剂和加工工艺是控制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如何合理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好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本文系包装前沿网(pack168.com)独家供稿,禁止转载、拷贝,违反者包装前沿网将追究其人和单位的法律责任。有疑问请致电020-85626447。 包装前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