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为期四年的“利乐集团有关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调查案件今天终于水落石出,这起中国包装史上最大的一起反垄断调查,以利乐的惨败收场。
11月16日,国家工商总局对该案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工商总局责令利乐停止违法行为,包括不得在提供设备和技术服务时无正当理由搭售包材,不得无正当理由限制包材原纸供应商向第三方供应牛底涂布液包白卡纸,不得制定和实施排除、限制包材市场竞争的忠诚折扣;处罚款计667724176.88元人民币。
对此,利乐大中华区总裁殷长勋先生对新浪财经表示,尽管对结果感到遗憾,但利乐公司接受国家工商总局的处罚决定,并决定不提起上诉。
案件一波三折
2012年1月,工商总局根据多次举报,对利乐涉嫌垄断行为进行立案,并组织20多个省市工商机关进行相关调查。这一查,时间竟然长达四年之久,足见政府对此案件的重视和审慎。
工商总局认为,在2009-2013年期间,利乐凭借其在设备市场、技术服务市场的支配地位,在提供设备和技术服务过程中搭售包材;凭借其在包材市场的支配地位,通过限制原料纸供应商与其竞争对手合作、限制原料纸供应商使用有关技术信息,妨碍原料纸供应商向其竞争对手提供原料纸;凭借其在包材市场的支配地位实施追溯性累计销量折扣和个性化采购量目标折扣等排除、限制竞争的忠诚折扣,妨碍包材市场的公平竞争。工商总局认定,利乐的上述行为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2013年7月,工商总局局长张茅透露,工商总局已对利乐公司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予以立案。2013年12月,张茅又表示,利乐公司案件的调查取得阶段性进展。
不过,2014年1月15日,有媒体报道《利乐反垄断立案两月后终止知情人称工商调查方向有误》的消息,但很快遭到国家工商总局否认。
无处不在的利乐
利乐是一家成立于1951年的瑞典企业,是全球最大的液体食品包装设备、技术服务、包装材料,以及为液体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生产线设计方案的大型跨国集团。
利乐在中国设有多家分公司,其中包括:香港利乐、昆山利乐、佛山利乐和呼和浩特利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包装企业,利乐的产品在中国随处可见。最常见的伊利、蒙牛的盒装产品用的就是利乐的包装。利乐中国官网显示,利乐产品在全球超过170个市场销售,2012年度的净销售收入约为111.55亿欧元。
曾有媒体将利乐描述为“乳业战场背后的军火商”,这不仅是因为利乐攫取了大量利润,也不仅因为利乐将偏安内蒙古一隅的蒙牛、伊利推向了草原双雄的宝座,还因为利乐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乳业的格局:鲜牛奶的沦落,以及常温奶、复原乳和调制奶的盛行。
一记重拳料难击倒巨人
利乐垄断案是继高通案之后,又一起针对外资企业垄断市场的颇具影响力的案件。尽管利乐案的罚款远不及高通61亿元的天文数字,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然不容小视。
有资料表明,利乐垄断案系中国2008年推出《反垄断法》以来,工商总局针对企业以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立案的首家外资企业。2012年,奇虎公司曾以“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名义起诉腾讯公司,但最终被法院驳回请求。
利乐案判决之后,拍手称快者有之,但提出质疑的人也不少。有不少网友指责政府选择性反垄断,并认为利乐是依靠专利壁垒、靠产品和服务来赚钱,而不是靠行政垄断,因此判定垄断并不合理。当然,有些网友指桑骂槐地骂真垄断,包小编就没胆在此大放噘词啦。
不过有网友表示真正的担心,由于利乐包暂时无可替代,而国内的品牌市场认可度并不高,因此利乐的高额罚单最终仍将由中国的消费者买单,变成事实上的消费税。而有些专业人士更是担心利乐被罚后,盒装饮料的安全问题再无保障。
不管怎样,利乐被罚,肯定有一些企业偷着乐了。据了解,除了利乐外,国内还有德国康美、斯道拉恩索等外企和太阳、纷美、界龙等民族企业生产液体无菌包装材料。此举究竟能否撼动利乐在饮料包装的龙头地位,相信短期内会很难。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利乐绝不会象美国国际纸业那样仓皇逃走,毕竟中国市场还是全球独一无二的。